宣化上人:为什么你持咒念佛都没有感应?

回头是岸
回头是岸
管理员
2762
文章
1
粉丝
学佛感应评论1阅读模式

身口意三业时时要清净才会相应

节选自《楞严咒句偈疏解》戒色网-https://jiey.org/26089.html

◎ 宣化上人 讲述

最初发菩提心这一念,一念觉,众生就是佛,一念迷,能成佛也还是众生。无明一生就背觉合尘,智慧一生就背尘合觉。你在最初一念觉悟,发心要出家修行,千万记住那一念。古人有句话:“学道不负初心,成佛有余。”修行若不忘最初的一念心:为什么要出家?为什么你要修道?为什么你要学佛法?最初一念是最重要的。你若能不忘这最初一念,时时刻刻都记得,就能很快成佛。

为什么你真的显现不出来,就因为万缘没有放下。若能放下万缘,没有一种攀缘心,所有有所求的心,争心、贪心,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了。万缘放下,一念不生全体现,这时本有的佛性,本地风光都现前了。

行菩萨道,圆成十地的功德,自最初发心修行。菩萨时时刻刻都是利益人,不是利益自己。帮助他人还要没有相,没有执着,没有一种贡高我慢的心,认为自己帮助人了,就有功德。菩萨没有这样的心,菩萨行所无事,无论做什么事,过去就没有了,这叫菩萨行,丝毫也不执着,丝毫没有施功报德的思想,执着我有功,希望别人报答我的德行,报答我的好处,菩萨没有这种思想。

修成百千种三昧,正定正受,就像火里炼精金一样,你若是真金一定炼得出来,若不是真金便给烧化了。

念佛、持咒、拜佛、诵经要虔诚,恳切。念佛时要有恳切心,不念佛时亦要有恳切心。不是说念佛时有诚心,不念佛时便散乱心。不论念佛、持咒、拜佛、诵经都要恭恭敬敬,没有丝毫放逸的行为,这才能得到感应。

时时刻刻要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,身口意三业时时要清净才会相应。念佛、持咒、拜佛、诵经都会有大的感应。如果敷衍了事、随随便便、马马虎虎的,你就是把喉咙念干了,头叩破了,诵经拜佛都没有感应,因为你心不诚。心诚的人就不要在佛教里讨便宜,找好处。在佛教里要吃亏,要利益他人,不是要他人来利益自己,而是护持他人,不要叫他人护持自己,这是大丈夫所为,不要有一种依赖心。

史书记载的读诵《金刚经》感应故事 学佛感应

史书记载的读诵《金刚经》感应故事

宋义伦 唐代宋义伦,麟德年间做虢王府的典签,忽然死去了,三天后才苏醒。他说到他被拘魂见到阎王,阎王说:“你曾经杀狗、兔、鸽,现在被人控告,你的寿命已到头了,然而恰好遇见你的师傅说,你念金刚经,不只是免...
念观音菩萨圣号 帮我渡过了经济难关 学佛感应

念观音菩萨圣号 帮我渡过了经济难关

弟子惭愧,前几天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,为还之前透支的信用卡,从网上借的“信用贷款”差不多8万多元钱还不上了。愁的我几天吃不下饭,睡不着觉,这个事情我是瞒着我妻子的,她只知道我欠信用卡里的钱,并不知道我...
观音菩萨手持杨枝,甘露沐撒头痛消失 学佛感应

观音菩萨手持杨枝,甘露沐撒头痛消失

香港新界居民李延溪,少年移居荷兰。1976年偶然从同学处获得《法华经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,骤觉如梦初醒,又似久失家珍,忽然觅得,舒快之情,不可名状。即时茹素持戒,信受奉行,日夕以《普门品》为例行功课。...
一段触目惊心的故事 学佛感应

一段触目惊心的故事

2003年秋,这一天晴空万里,微风舞动,我和老伴闻名来到河北省元氏县蟠龙寺院,烧香礼佛后,就在寺里走走看看,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年轻师父,她和蔼可亲,面带微笑,老伴上前行礼搭话:“师父,我们是远道而来的居...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