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信,北周大臣。
孟信家道贫寒,但颇能教授学业。他经常对人说:“我家世代传承儒学,却从来没有出过显贵高官。看来学习儒家很难治理世事啊。”激愤之余,孟信放弃学业进入军队,后来又跟着北魏孝武帝西迁,任赵平太守。戒色网 - 戒淫网-https://jiey.org/39707.html
不久孟信又卸任闲赋在家,家中贫困到常常没有东西吃,只剩下一头老牛。有一天,孟信的侄子又把牛拿去卖了,换些柴米度日。当时买卖双方已经签订好了契约。谁知孟信回来后,看到买牛人正牵着牛出门,他对买牛人说:“这牛原来病了,稍微一使用就会发病。你不要买了!”说完,还把侄子杖责了二十下。
结果买牛人惊奇感叹了许久,他对孟信说:“孟公,我就要这头牛了!而且我买了不一定要耕地。”言下之意是不使用就不会发病。但最终无论买牛人怎么说,孟信坚决不肯卖这头病牛,买牛人只好放弃。
巧合的是,买牛人竟然是西魏实际掌权人宇文泰(北周文帝)帐下的人。宇文泰听说此事后,也感叹了许久。
不久,孟信即被举荐为太子少师,后升任太子太傅,读书人都非常羡慕他。再后来,孟信又任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、散骑常侍。退休后,宇文泰又赏赐物品若干,去世后再追赠为冀州刺史……
顺便说一句。
孟信少年时一度怀疑学习儒家不能当个大官,可是如果不是世代熏习的“信与义”,他又怎会坚持不卖病牛呢?谁又曾想到,这种从小培养、骨子里的修身养德,若干年后竟会成为飞黄腾达的基础?换言之,今天我们为了孩子们将来更好的立足社会,除了花钱上各种培训班学习各种谋生技能之外,我们是否也同时注重了孩子们的修身养德与品行人格?除了立足,我们是否想过怎样让他们堂堂正正地立身于社会?
还有一点值得深思。
孟信家中赤贫,却因不肯卖牛而机缘巧合从此平步青云。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世间有多少人的机缘巧合,其实源自一点一滴的仁心善念?又有多少人的命运多舛,其实源自日积月累的言行败坏?
这世上哪有什么时来运转?
都是一点一滴的一念之善。
元代至正四年(1344年),淮北大旱,并发蝗灾与瘟疫。年仅17岁的朱元璋,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。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,朱元璋的父亲、母亲、大哥相继去世。而朱家十分贫困,连埋葬亲人的地都没有!朱元璋求遍村中地主,都无人帮他。最后有个稍富裕的地主刘继祖动了恻隐之心,将自家的一块地送给朱元璋,朱元璋这才得以将父母、哥哥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。
明代建立之后,刘继祖已经去世。洪武十一年,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,而当初刘继祖赠送的那块土地也成了明皇陵的一部分,朱元璋下旨从此要世代善待刘氏家族。刘氏子孙从此安居凤阳,绵延近300年,与明朝同始终。
大概刘继祖当初也没想到,一念之善,竟为子孙换来近300年的福报。
评论